爸爸媽媽打小孩,都會冠冕堂皇的表示"不打不成材""不聽話時就是要打"
其實,大多數動手打小孩的情況都是父母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。
父母要教導孩子正確處理脾氣的方法,並且要用非暴力的手段達成目的。在面對起伏的情緒時,如何包容對方和控制自己的衝動。必須親自示範讓孩子了解。把這個過程當作機會教育,來養成日後人格和管理情緒。如果跳過中間過程直接採用暴力打人手段,孩子就會有樣學樣。
有一陣子覺得妍庭怎麼特別不聽話,尤其動不動就喊著"我不要",因此常常讓我火氣直衝上來,沒多久她稚嫩的小手或纖細的雙腿,就會多了幾個大紅的印記。有一次她拿著筷子在嘴邊把玩,被我數落了還不停止,氣極了的我於是很用力的把她拖進房間,"碰"的一聲我把門給關了,"妳在裡面好好給我反省!"我說。
也許是這種火爆的氣氛,讓她的情緒也達到高點,她不斷吶喊,並用小腳用力踢著房門....這個舉動更加激怒我,接下來,可想而知就是又被我狠打一頓。拉扯中不小心抓傷了她,左手臂上紅紫的瘀青,隔了三四天後顏色才慢慢地褪去。
當天晚上,洗完澡她上床睡了。我坐在客廳,獨自想起白天那一幕激烈的畫面,還有妍庭邊哭邊喊叫的臉,不禁,我淚流不止,"媽媽對不起妳,寶貝,對不起,媽媽嚇到妳了!"
我連"筷子在嘴邊玩有多危險,萬一不小心刺到眼睛或不小心摔一跤怎麼辦?"多講兩句話來說明告誡她都沒有,一點思考緩衝的機會都沒有給她,就作了這麼重的處罰,我這個媽媽到底怎麼了?
或許當時的我正如火如荼的在廚房準備晚餐,然後被狗狗臭氣薰天的排泄物逼得不得不去清理的時候,一走出來又看到她亂成一堆的玩具,同時間還要放大分貝來跟她講話(妍庭把音樂開很大聲)....種種的種種,心中的煩躁和怒火順勢就化作一股洪流,湧向了這個剛好不聽話的可憐小女孩。
相信大部分的時間,我們都是很有耐心地與小孩相處,甚至心情好的時候還可以放任她打破遊戲規則。無奈生活中繁雜的瑣事,大大小小外在內部的,這些堆疊起來的壓力,變成無時無刻都在找尋宣洩的出口。
這時的父母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。心情不好了,事情多了,煩了,生氣了...怎麼辦?丟東西嗎?摔門嗎?還是打人呢?
即使是成人,他的行為表現多少也透露出家庭以及父母的影子。尤其情緒控管在現代社會是一門很嚴肅須要面對的課題,從小就必須要認真去面對。
打小孩或是不打小孩,雖然是見仁見智。不過,退一步給自己一點緩衝,給孩子一點緩衝,我相信在往後的待人處事上肯定會有正面的影響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